太极拳与中和之道

太极是一个哲学的概念.这个概念的发展有两个阶段.先秦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为太极,太极由运动而分化出阴阳,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,继而产生各种自然现象,是宇宙万物之源.《易系辞上》中的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”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.唐代学者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:“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,元气混而为一,即是太初、太一也”.到了宋代,理学家则认为“太极”即是“理”.《朱子语类》卷七五云:“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,里面包含阴阳、刚柔、奇偶,无所不有”.这两个阶段反映了哲学家对太极概念的发展过程.概而言之,太极包容着对立,它的出发点是统一的,它的变化发展是对立的,但这个对立不是西方哲学所讲的绝对对立,而是互补的对立,是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互补.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据此撰写《太极图说》,并画出了太极图,表达了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.其后又出现双鱼形太极图,这个图后来成为道家的标志.

太极拳,顾名思义,就是从太极理论出发而形成的内家拳.它所包含的拳理是刚柔相济,不偏不倚,至柔方能至刚.仅强调柔,柔而无力,不是太极拳;仅强调刚,刚猛易折,也不是太极拳.所以陈微明先生对《太极拳论》中“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”作了确切的注解,“我身不动,浑然一太极,如稍动,则阴阳分焉”(《太极拳术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2).这个注解的精神和先秦哲学家对“太极”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.

太极拳与中和之道参考属性评定
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: 关于太极拳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: 函授毕业论文、函授毕业论文
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: 78 写作解决问题: 写作参考
毕业论文开题报告: 论文提纲、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: 期刊发表、职称评副高
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: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: 优质选题

杨澄甫先生曾指出:“太极拳本《易》之太极、八卦,曰理、曰气、曰象,以演成.孔子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岂能出于理、气、象乎?惟理、气、象乃太极拳之胚胎也.三者得能兼备,而体用全矣.然象则取法太极、八卦,气则不出于阴阳、刚柔,理则主宰变易、不易,以穷其化.学者尤宜先求其象,以养其气,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”(《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》).

杨先生这段话的表述很值得玩味.首先杨先生指出理、气、象是太极拳的根本.这里杨先生把理放在第一位,气放在第二位,而象却放在第三位.也就是说学习太极拳,理是至关重要的,习拳的最终目的在于明理,这和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、绘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,就是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“理”,正所谓殊途同归.其次才是通过习练太极拳的形式达到养气的目的,即孟子所说的“浩然之气”,也就是“至大至刚”的气.最低的层次才是把拳架练得娴熟.所以对杨先生说的“体用”,我们的理解是得理、养气是体,象只是用,三者兼备就达到了完美的统一.这是对太极拳的宏观认识,具体到学者,顺序恰恰相反,就是由“求象”到“养气”到“得理”.这个“理”是既变易又不易的,也就是既有变化又万变不离其宗,随着各人修为的不同而认识不同.初学者对理的认识是不可能深刻的,因为他们缺少真切的感受.习拳有成者如果上升不到理论的高度,对“理”的认识也是不充分的.这个“理”究竟是什么?历代武术家都对太极拳的拳理作过深刻的讨论,但拳理只是“理”的形而下的部分.笔者习拳近六十年,边练习、边思考、边读书,对形而上的“理”的部分偶有所悟,不揣谫陋,疏理成文,就教于方家.


笔者以为,通过练习太极拳所能感悟到的“理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可宝贵的东西,即“中和之道”,这里我们称为“中和理论”.“中和”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不仅道家讲,儒家也讲,是不同学派都共同接受的理念.如果借用一个数学概念来作比喻,“中和”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最小公约数.“中和”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,儒家认为能“致中和”,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,达到和谐的境界.《礼记中庸》曰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.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.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.”又由此引申出“中正平和”之义,《荀子王制》云:“公平者职之衡也,中和者听之绳也.”杨琼注曰:“中和谓宽猛得中也”.再后来,“中和”成为道家的一个术语,指元气.《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》曰:“元气有三名:太阳、太阴、中和”.“中和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应用非常广泛,由此得名的有中和节,唐德宗贞元五年(789)下诏,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,作为乞求丰收的节日.北京故宫有中和殿,明初建,原名华盖殿,清顺治二年(1645)改名为中和殿.唐代有中和乐舞,明清两代宫廷有中和韶乐,用于祭祀和朝会.老子《道德经》有言: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.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.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”.中和之道,就是不偏不倚,和谐自然.在中和基础上的变化,还是要复归于中和,是在变化中求得中正和谐.这正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.

了解了太极拳练习的最高理论,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研讨具体的拳理,便有“吾道一以贯之”的豁然.无论是太极拳的单人练习,还是双人推手练习,都离不开“中和之道”.练习太极拳的要点总括起来有十三条(见杨澄甫先生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,后来陈微明先生在《太极拳术》一书中将此十三条归纳为“十要”):一为沉肩垂肘,二为含胸拔背,三为气沉丹田,四为虚灵顶劲,五为松腰胯,六为分虚实,七为上下相随,八为用意不用力,九为内外相合,十为意气相随,十一为动中求静,十二为动静合一,十三为式式均匀.杨澄甫先生说:“此十三点,凡一动作,皆要注意,不可无一式中而无此十三要点之观念,缺一不可.学者希留意参合也”.

我们逐条分析,可以说没有一条不是内含“中和之道”的.沉肩,就是肩松并下垂;垂肘,就是肘往下松坠.两肩下垂,两肘下坠,就保证了身体不偏不倚.含胸拔背才能气沉丹田,身体才能得到和谐自然.如果挺胸,则气拥胸际,就谈不上自然了.虚灵顶劲和松腰胯就确保了人体中轴线的端正不偏.分虚实是在运动中求平衡,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,如全身坐在右腿,则失去了中正,这时就需要及时调整身体的平衡点,以右腿为实,左腿为虚;反之亦然.所谓分虚实,就是调整身体的中轴线,然后转动轻灵,不易为人所制.上下相随、用意不用力、内外相合、意气相随、动中求静、动静合一、式式均匀都是要求身体和谐自然,不呆板,不沉滞.总结这十三条要点,就是在静时守中正,在动中求和谐.一言以蔽之,就是贯彻中和之道.太极拳的基础是“内劲”(即古人说的“先天真一之气”),内劲的本质是天地之根、造化之源,是人的性命之根.中也者,太极拳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太极拳之达道也.合乎中和,则天地位、万物育矣.太极拳的内劲由中和而生,是将人体散乱于外的神气,用拳术的规矩,通过手足身法中正中和的动作收回丹田,与丹田内的元气相结合,自无而有,自微而著,自虚而实,积精累气而成,用凡人的呼吸寻真的呼吸,庄子说“真人之息以踵”,就是这个意思.艺成之后,一举手一投足皆合乎拳学中之要领,处处合规矩而脱规矩,通过中和之气,善养内劲,渐臻圆满,随心所欲,无可无不可,挨我何处何处击,周身内外都是拳.太极拳技击的本质是人体身心的适应能力,技击的最高境界(能力)是使技击行为成为人体身心适应机制的自然运作过程,从而使技击行为升华到“道”(中和之道)的高级层次.所谓道,乃丹田内气、神气的自然状态而已.故本调修为中和之道,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,恪守“中和”二字,当收事半功倍之效.

反过来,通过持之以恒地练习太极拳,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“中和”二字的理解.这种理解是由浅入深的.浅处可以贯串于太极拳练习的每一个动作,每一个拳架;深处可以把中和之气化入到我们的立身处世之中.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之快、工作强度之大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,置身其中,常有身不由己之感.由此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、精神上的烦躁不安导致了“亚健康”的出现.面对这样无奈的现实,西方人以归依宗教作为精神上的寄托,这实际上是西方人在向自己的传统回归.那么东方人呢?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绵延数千年,其精髓就是“中和之道”,而太极拳正是“中和之道”的载体,通过习练太极拳来修炼中和之气,化解掉身体上的不适、精神上的浮躁不安,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,这个功效远胜于药石,有百利而无一弊.今天全世界太极拳练习者已逾千万,他们在练习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拳术的时候,不仅获得了身体上的健康,更求得了精神上的安宁.

中和即太极,太极即中和.

★其他类似内容

1太极拳的中和之道(下)

三、从“中和”之气的内功,到宗气充盈的养生强体,看养浩然之气的人生气势 道家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中有&。

继续阅读 太极拳的中和之道(下)

2中和太极拳阐秘

太极是一个哲学的概念,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为太极 太极由运动而分化出阴阳,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,继而产。

继续阅读 中和太极拳阐秘

3心意拳的中和之道

练习心意拳,要懂得“中和之道” 所谓“中和”之道,乃阴阳和合也,阴阳均衡,二气得调之谓 人在天地之间,能秉承天地之气,。

继续阅读 心意拳的中和之道

4健康保险给您和家人的健康加道保险

李先生突发阑尾炎,要住院开刀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 就在住院前一天,李先生的单位开始实施医疗改革,一病10来天,李先生夫妇“。

继续阅读 健康保险给您和家人的健康加道保险

5BC/DR应对灾难***保险公司各有其道

直面就是一种成长 伴随飓风、海啸、地震,还有类似9•,11事件等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的出现,。

继续阅读 BC/DR应对灾难***保险公司各有其道

6保险公司的仓管之道

许多企业正在忍受着“夹心饼干”的煎熬,一方面的成本不断上升,另一。

继续阅读 保险公司的仓管之道

7基因检测给未来的病加道保险

受访专家:张治位 华西医科大学博士,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后,成都博奥独立医学实验室、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总经理,成都分子诊断工程。

继续阅读 基因检测给未来的病加道保险